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一句(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哪一首诗)

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一句(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哪一首诗)

“二月春风似剪刀”的全诗是什么

《咏柳》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诗句译文: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,轻柔的柳枝垂下来,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。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?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,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。

《咏柳》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。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,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,葱翠袅娜;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“剪刀”,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“春风”形象地表现出来。

扩展资料:

首句写树,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。柳,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: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,“碧”和下句的“绿”是互相生发、互为补充的。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。

“碧玉”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,南朝乐府有《碧玉歌》,其中“碧玉破瓜时”已成名句。还有南朝萧绎《采莲赋》有“碧玉小家女”,也很有名,后来形成“小家碧玉”这个成语。“

碧玉妆成一树高”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,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,楚楚动人,充满青春活力。

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前一句是

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全诗: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《咏柳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
译文: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,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。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,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。

创作背景:

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),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,百官送行。他坐船经南京、杭州,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,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,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。

此时正是二月早春,柳芽初发,春意盎然,微风拂面。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,心情自然格外高兴,即景写下这首诗。

赏析:

这首诗立意高远,比喻巧妙,先从大处着眼,然后分部描述,越写越细,把柳树的形神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。题目是咏柳,但又不仅仅是咏柳,更是咏春,歌咏自然造化。

全诗由“碧玉妆成”引出了“绿丝绦”,“绿丝绦”引出了“谁裁出”,最后,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“春风”,也被用“似剪刀”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。

这“剪刀”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,给大地换上了新妆,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,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。从“碧玉妆成”到“剪刀”,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。诗歌里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,是一环紧扣一环的。

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全诗是什么

"二月春风似剪刀"r的意思是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。这句诗出自唐诗人贺知章的《咏柳》。

原文:

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
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译文: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,轻柔的柳枝垂下来,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。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?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,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。

这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,生动的比喻,把春风比作“剪刀”,尤其是“二月春风似剪刀”这一比喻,新奇、灵动又自然贴切,令人叫绝。

扩展资料:

这是一首比喻贴切、构思精巧的咏物诗,以咏柳歌唱春风的伟大力量,体现造化之功。贺知章性情旷达,崇尚道教,晚年辞官做了道士。这对他的诗作是有影响的。历来柳与离别总是关联在一起。

诗人先把“春风”写成人,因为既然问“谁”,那就是指人了;诗人说“细叶”是春风裁出的,这说明用的是拟人手法。可诗人最后又把春风比作剪刀了,这样春风又变成物了。可是,“剪刀”又需要人来操作呀!那谁是操作者呢?当然是春风。于是,春风又成了人。

这就是诗人艺术想象的整个过程:既巧妙又合理。而诗中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,自然天成,毫无雕凿之嫌。

二月春风似剪刀上一句

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是:不知细叶谁裁出。这句诗的意思是,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?一定是那二月的春风,它灵巧的双手宛若一把剪刀,将万物都剪成了春天的模样。该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创作的《咏柳》,全诗如下: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
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返回顶部